國際學校提供的教育內容與外國大學接軌,教學方式與現行的國內教育有所不同,且國際學校的校址就在本地,為國內的學生和家長提供了高考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對于家長而言,就讀本地的國際學校,一方面便于就近照顧孩子,避免尚未成年的孩子過早留學帶來的生活自理和心理成長的障礙;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地域與戶口對于有限的優勢教育資源的限制。
對于學生而言,就讀本地的國際學校,一方面可以接受不同于國內的課堂氛圍的新的教學方式,可能接觸到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學習方式和行為方式,發掘在以往教育環境下沒有展現的個人優勢,雙語教學或純外語教學可以全面提高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在國內高考升學壓力下,多了一重選擇,可以更早適應與銜接國外大學教育。
國際學校的招生范圍不受國內戶籍的限制,但是有國籍的考慮。選擇國際學校既要考慮學校對國籍的要求,也是家長對規避戶籍制度限制下的教育資源分配的考慮。
國籍是對人所屬國家的歸屬資格,從出生的方式來說,世界多數國家對個人國籍的取得根據出生地和血統兩條原則。依出生地即無論父母是哪國人,只要在該國領土出生,則自動獲得該國國籍;依血統即無論出生在何地,只要父母一方為該國人,子女就獲得父母一方或兩方國籍。現在國內許多家長采取在境外國家產子的方式來為孩子獲取外國國籍,依據即是該國對國籍歸屬的出生地原則。
國際學校較初是為在國內的外國學生設立的學校,有的國際學校沿襲建學初衷,只招收擁有外國國籍的學生。但是,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出國留學人群的增多與留學年齡不斷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國內家長考慮在基礎教育階段即接受國外教育方式,現在有的國際學校,特別是新近設立的國際學校考慮到國人對外國教育的需求,也會招收中國國籍的學生。因此,國際學校已經從較初狹義的為外籍學生提供教育的學校擴大到提供外國教育的學校。
在現有的國際學校范圍中,國籍的所在對于選擇學校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學生或家長中有一人持有外籍或者港澳臺戶口,又或者學生或家長中有一人持有外國綠卡(即外國永久居住證),基本上所有的國際學校都可選擇,考慮的只是學校授課內容偏向英國、美國還是其它國家或地區的教育,招收學生以哪國或哪大洲為主。不滿足以上條件國內學生與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時有些限制,只能選擇可以招收本國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
戶籍是政府為了掌握人口數量和家庭情況等設立的一種戶口登記在簿的制度,目前國內的戶籍制度使得許多社會資源與戶口所在地掛鉤,由于現在的教育制度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各種教育資源,比如學校、老師等,隨計劃經濟和行政級別的結構劃分,而不是根據人口密度進行配置。
這樣就造成了各種社會資源向行政中心所在地集中的局面,從而也就出現了好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公立學校,好的公立學校大多集中在行政中心所在地,對于老師個人而言,為了能得到好的生活、醫療等社會資源也會隨著這種行政級別的分配,這樣就形成了優良的教育資源集中在行政級別高處,對于全國而言,好學校好老師集中在首都,對于省、自治區而言集中在省會和首府,對于地市縣而言集中在地方政府所在地等等。
體現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雖然目前是根據學生戶口所在片區進行招生,但由于優秀的學校和老師固定在少數的幾所公立學校中,為了追逐優質教育,家長或提前幾年就考慮購買或租賃學區房,或面對額外的擇校費。
在當下的房價與市場行情下,無論是學區房還是擇校費都是一筆價格不菲的開銷,并且這筆支出并不是直接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而只是一種獲得相應教育資格的準備,有時這種準備還包括與當地掌管該教育資源的主管取得某些關系。
另外,有一部分家長,自身在教育資源優良的城市或地區發展,但由于戶籍的緣故,無法安排孩子在該地區以普通學生的方式正常入校,繳納高額費用借讀的方式,可能使得孩子在校身份的差異造成心理問題,并同時影響學籍與高考升學。
另外,雖然好的中學是升入好的大學的一種保障,但是就現在的就業體系而言,大學已經打破了畢業分配制度,學生畢業后還需要找工作,加之近年愈加升級的就業壓力,在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升入好大學并不意味著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獲得高薪、可以面對大城市的高房價。相比而言,在現行政策下,海外高校歸來的學生可能擁有國內知名大學畢業生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無論是打算將這筆資金直接投入教育本身,還是是為了繞開戶口的障礙或者教育資源集中的現狀,避免入門擇校費,有這方面問題的學生與家長,都可以考慮選擇不受國內教育配置方式限制的國際學校。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bjfmx.cn/ban/xuexiao/190844.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